近日,“重卡新势力”光梭未来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汽研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新能源重卡分布式电驱系统,围绕电子差速控制算法展开联合研发,致力于以“电控替代机械”的技术革新,突破传统机械差速器长期存在的性能瓶颈,为商用车驱动技术升级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机械差速器作为燃油重卡与早期电动重卡的标配部件,依赖齿轮结构分配车轮转速。在重载、湿滑路面及连续弯道等复杂工况下,其响应迟滞、调节精度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不仅加剧轮胎磨损,更影响整车安全与能效表现。数据显示,由机械差速引发的滑转滑移,可导致重卡轮胎寿命缩短超过20%。尤其在港口、矿区等高频转向作业场景中,机械结构的刚性限制进一步加大转向阻力,制约运营效率。

针对上述痛点,光梭未来与清华汽研院将共同研发基于分布式电驱的电子差速控制系统,构建“感知-计算-执行”的闭环控制机制,实现左右车轮毫秒级独立调控。测试数据表明,该系统可将整车操控响应速度提升35%以上,并在湿滑路面与弯道场景中显著增强车辆稳定性。
除响应更精准外,电子差速技术也带来能效与成本的双重优化。系统传动效率提升至95%以上,整车电耗降低8%–12%。同时,结构简化与精准控制有效减少轮胎磨损与维保频次,预计单台车辆年运营成本可节约数万元。针对高速巡航、重载爬坡、港口作业等典型场景,系统已预设多种控制策略,确保车辆在不同工况下均能保持高效稳定运行。即便在极寒、湿热等严苛环境中,算法仍可实现可靠输出,突破了机械差速器对使用环境的限制。

此次合作融合了清华汽研院在在车辆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算法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光梭未来在重卡工程化应用方面的落地经验,实现产学研的深度互补。双方将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与实车测试的持续迭代,构建起覆盖十余类典型工况的算法数据库,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化。电子差速与分布式电驱的结合,不仅解决了当前驱动系统的核心痛点,也为整车控制与能量管理的协同升级奠定了基础,推动商用车从“机械传动”迈向“数据驱动”的智能新时代。
未来,光梭未来还将与清华汽研院持续推进算法的工程化应用,聚焦电驱系统的“电子化升级”,构建涵盖电驱控制、能量管理、系统集成与稳定性验证的全栈技术体系,助力中国重卡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形成技术代差优势,为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